时间:2022-10-26 08:50
丽江有个程海,西昌有个邛海,云南麒麟区有个西海,云南还有叫干海子,南海子的。这些叫海的地名是明朝开发西南时,驻扎守边屯垦时将江水拦住筑霸,修圩,开垦农田截留水源,主要用于农田排灌而造的人工湖。
叫海不一定就是海。太原话里海子是是太原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所谓海子堰,指今文瀛湖;而新南海则是民国期间对今迎泽湖的称谓。
我国三处古水利工程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0月10日晚上,我国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古代水利工程在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被确认为“世界灌溉遗产”并予以授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目前,我国陕西的郑国渠、四川东风堰等10处灌溉工程已成功申报,加上此次成功申报的3处,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这是我国最著名的两个无坝引水灌区。这里所说的青铜峡就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分界线,青铜峡上游为卫宁平原,下游为银川平原。此次被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宁夏引黄古灌区有2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它仍然在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宁夏的这个引黄古灌区。
宁夏,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河流经这里虽然不足400公里,却是这里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2000多年前,人们在这里利用地面低于黄河河面的独特地理构造,兴修水利。在黄河中以引水堤分水,将水引入黄河两岸修筑的水渠中,实现无坝引水;在修筑水渠时,又使出水口远低于入水口,渠里的水因为高差关系,自动向下流,实现自流灌溉。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这些水利技术的应用,也使宁夏成为自汉代以来,西北最古老、最大的人工灌区之一。而宁夏主要灌区,也以青铜峡为界,一分为二,上游为卫宁平原,下游为银川平原。
宁夏三面被沙漠包围,这片人工绿洲来之不易。依靠的就是这里纵横交错的灌溉网。这张网却不是一蹴而就,当地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古渠系始于秦代蒙恬屯边垦荒,随后汉、唐、明等朝代,随着黄河改道,以及天灾、战火等,这些渠道数量不断改变,直到清代达到了24条。
宁夏水利博物馆副馆长 陆超:我们目前还有14条古渠,仍然在发挥灌溉作用,2000多年前的引黄灌溉奇迹被沿用到今天。
端午节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08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申报每两年进行一次,且每个国家一次只允许申报一项。那一年,中国确定了35个参加“申遗”的项目。为保护重要项目入选,在2008年专门召开的世界申遗会上,按照“少数民族项目重点关注、海峡两岸项目有所倾斜、周边国家共享项目重点考虑”的原则,确定了中国“申遗”的核心项目,而端午节只能排在备选之列。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规则的更改,并最终助推了端午节的“申遗”成功。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对“申遗”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一是将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同时申报多项。这让中国的端午节申报项目从备选的第二梯队一下子冲到第一梯队,跻身重要项目。
2009年9月,好消息终于传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