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08:49
龙门石窟非常值得一看,这是毋庸质疑的。“丁小的时空”不想给你介绍景点,百度上就有详细介绍,不用我多言,我从龙门石窟的价值方面告诉你非去不可的理由。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建造,时间跨度过400多年之久。石窟长达1公里,现存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品碑刻题记。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在追踪印度石窟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之风,又与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改梵为夏”的趋向,出现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造像从神态气质、衣着服饰到雕刻手法焕然一新。
北魏佛雕造像艺术风格是秀骨清像,唐代造像躯体丰腴,面相圆润,胸部隆起,典雅端丽,呈现出的盛唐气象,并且精雕细刻,线条自然流畅,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形似完美的佛雕艺术的顶峰。
代表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最高成是卢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部饱满,慈眉修目,微含笑意,是宗教理念与人间审美的完美结合,人神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石窟造型艺术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
龙门碑刻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保留了汉隶的遗风,又孕育了唐楷新体的因子;由岑文本撰文、书法名家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是初唐时期楷书艺术的典范;《大卢舍那像龛记》则是盛唐时期楷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
龙门石窟是研究历史的博物馆
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也是研究从魏晋到宋代社会现象的历史博物馆。龙门石窟是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盛衰命运,从某些侧面折射出当时政治风云变幻和社会发展态势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记载开窟造像事迹碑刻题记是研究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石窟造像内容涉及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有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三阶教、密宗、禅宗等,甚至出现了道教的题材和景教的遗迹,反映了佛道互相渗透的文化现象,是研究宗教文化大融合的重要资料。
到龙门石窟一游,不仅能欣赏到高超的石雕艺术,进行艺术的熏陶;同时可以了解厚重的华夏文明史,增加民族自豪感,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春光明媚,正是旅游好时节,欢迎你到龙门石窟一游,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可以肯定的说,龙门石窟绝对是一个不可不看、不能不看的景点,它是融宗教、历史、石刻、书法、建筑等多个门类为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龙门石窟的前世今生、概况特点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相信回答这个问题的许多人都会介绍到,并且官方的宣传和介绍更为详尽。这里,我单从建造的角度介绍一下龙门石窟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造诣。
一、建造难度之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令人难以想象。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有些位于山半腰,有些几乎到山顶,有的悬于崖壁,有的面对深渊,最高的佛像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其工程量之大,建造难度之高,处理方法之细腻,令人难以想象。尤其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既无工程机械,又无雷管炸药,建造如此庞大规模的工程全凭人工开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最初是如何设计的,是否有建造图纸,在陡峭的山壁上如何施工,如何转运工具,高达几层楼的雕像如何保持恰当合理的造像比例,工匠们如何协作配合等等,这些都不能不使人浮想联翩,有些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让人由衷佩服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
二、建造时间长、跨度大、代表性强。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前后长达400余年之久,是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因此各个时代的特征和印迹都鲜明地体现和反映在不同的雕像技法里。如代表北魏时期的宾阳中洞,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雕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其中佛和菩萨的面相都显得比较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刻划周密细致,有明显的西域艺术痕迹。再如唐代石窟的代表奉先寺,洞中佛像则明显体现了唐代造像的艺术特点,佛像大都面形丰硕、两耳下垂、形态圆润、安详温存、亲切近人。因此,走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之中就犹如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历史空间,一个个鲜活的石刻雕像就是解开那个时代皇权更迭、历史兴衰的钥匙和密码。
三、雕刻造像精美绝伦,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龙门石窟的雕刻造像技法精湛,题材丰富,为古代雕刻艺术之极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龙门石窟的雕刻造像特点与我国另外著名的三大石窟有明显的不同,龙门石窟在发扬光大其他石窟雕刻造像艺术的优点之外,还紧紧融合了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深深融入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使石窟艺术开始呈现本土化、世俗化、平民化的特点,是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一座里程碑。其代表作当属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双眉细长,秀目微视下方,鼻梁高直,面容端庄,微露笑意,自在安详,具有唐代人的明显特征,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尤其是那独特神秘的笑容,被世人称为中国的蒙娜丽莎。
四、选址考究,与周围环境搭配浑然一体。自古以来,龙门山色就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盛赞:“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又称伊阙,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在这里伊河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相对而立,河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伊阙。后来因为隋炀帝定都洛阳,所建都城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便得名“龙门”。北魏及以后的统治者把代表佛教文化的石窟建造在龙门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青山对峙,松柏苍翠,寺院林立,伊水荡漾,景色秀美。同时龙门山的石质又是以石灰岩为主,纹理清晰,易于锻造雕刻,实为建造石窟的理想之地。事实也充分证明,龙门和石窟的历史性结合是当之无愧的千古绝配,龙门因石窟而山色更加灵秀,石窟因龙门而光芒万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