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时间:2022-10-26 08:37

近来,许多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将2008年的北京奥运办成“人文奥运”,也讲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扬?从世界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文化弘扬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我们是肯定不可能采用的了,但也在此一并介绍一下。   第一种是野蛮式弘扬,即武力弘扬,用武装实力,强迫被侵占的国家和地区接受某种文化。所谓“殖民文化”、所谓“奴化教育”,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方式是最野蛮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占韩国以后,不许韩国人讲韩语,用韩文,必须讲日语,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将日本文化“弘扬”到各国去。纳粹屠杀犹太人,就是为了“弘扬”日耳曼文化,企图取代犹太文化。希特勒发动战争,进攻苏联,也是为了将日耳曼文化“弘扬”到苏联去。也要“弘扬”到法国、英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以及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弘扬”。现在拉美国家使用欧洲语言,就是当年殖民文化的遗迹。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占领美国,用屠杀驱赶的办法,在美国的大地推行欧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边缘化。孟子讲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扬表现出的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一种文化有某些先进之处,并非一切都比别的文化强,也不是都适合于所有国家。因此,应该由本国人向外国学习那些适合本国情况的优秀文化,而不是全盘照搬。   第二种是文明式弘扬,即积极推广、主动介绍式。将本国的传统文化梳理、整理出来,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推广。将许多重要典籍翻译成各种外文,发行到世界各国去,让外国人在阅读中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达到弘扬的目的。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弘扬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当别论。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国弘扬佛法,中国僧人到日本弘扬佛法,明初郑和下西洋,是弘扬中华文化。无论效果如何,都是比较文明的行动,无可厚非。日本人自认为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茶道,经常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人推销,为了提高推销的效果,专门雇佣一些外国人,特别是白种人来充当茶道表演中的各种角色。有一次,我作为外国人被请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历史悠久的著名茶铺―――裹千家。一群外国人围成一圈,出来介绍茶道的是荷兰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国人,还有中国北京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这给我的印象是日本人还是很重视茶道的,还保存着茶道的精粹,而且颇受各国人的认可。住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日本青年好像对茶道不感兴趣。他们处于激烈竞争的快节奏的时代,没有时间去品尝茶味,只是为了解渴,买了瓶装冷饮茶,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咕噜咕噜下去,比《红楼梦》上说的“牛饮”都豪壮。至于茶叶的种类和特色,茶具的讲究与应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这一切,他们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国人不感兴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让外国人认可呢?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向外国人宣传儒学如何好,有哪些优秀伦理内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果没有兴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员对此还带着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举止都没有儒学的痕迹,谁能相信呢?本国人不相信,如何让外国人相信?自己不喜欢,如何让别人喜欢?   第三种是无为式弘扬即无为示范式。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强了,第三是每个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养,社会风气好,人民多数感到幸福满意,令各国各民族的人民都羡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近者说,远者来”。又说:“修文德以来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对别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会主动来学习。这样,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就弘扬出去了。唐朝时,中国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即到古印度学习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国学习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国人到日本、到欧洲学习西方文化。现代中国人到苏联学习。当今各国派遣留学生,也都是主动“来学”的典型。文化传播有“来学”与“往教”的区别。主动向外介绍,就是往教的方式。《韩诗外传》卷三・第十四章载:“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来学”与“往教”,效果有很大区别。   野蛮霸道式的弘扬不得人心;文明介绍式的弘扬收效甚微;无为示范式的弘扬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扬。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要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有新的选择。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弘扬?可以而且应该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国文化,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本国得到充分弘扬,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要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应。这就会吸引很多外国人来学习、研究,实现弘扬文化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一点,现在,许多外国人都来中国旅游,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外国人,往往要到曲阜参观孔庙。如果曲阜市民对儒学毫无了解,在行为上也不够文明,社会风气也体现不出“礼仪之邦”,那么,向外国人介绍儒学如何优秀,谁能相信呢?各国官方代表团前来访问,曲阜市长出面接待,如果市长是一个“儒盲”,言行举止都与儒学相去甚远,那么,其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应该是本地文化的半个专家,应该了解本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情风俗,应该读当地的地方志,所谓“入乡随俗”吧。现在讲2008年北京要办“人文奥运”,是不是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做点准备呢?观察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行”,观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然也要“听其言,观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这才有说服力。我没有别的本事,提一个参考意见,也算我为奥运尽了一点心力。

今天的中国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非常普遍的偏见,就是认为中国人的道德水平近些年来严重下降了,这给复兴所谓的儒教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口实。可是我们如果翻开历史,从儒学全面控制中国人思想的宋,到儒学逐渐走向消亡的清末民国,我们发现,儒学教化下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其实一直很低,今天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远远高于从宋到清到民国的任何一个时代。这是儒学消亡人的自然道德逐渐恢复的结果,这也是西学东渐打开来了东方的文化视野的结果。必须记住:奴性是最坏的道德,心甘情愿的奴才没有任何道德。如果可以说儒教提高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那么,是谁制造了中国人历史上的沉重的苦难?在一个大多数人的道德情感普遍较高的社会里,任是最残暴的统治者和最野蛮的征服者,也不可能单独制造出那么多的不幸来。之所以会导致这么多的不幸不单是因为制度上的原因,它还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成员的道德情操太低,他们的社会因此缺少最起码的抗恶的能力。 善是恶的敌人。善和恶争夺人们脚下的同一块土地。不考虑体制上的原因,一个社会上有多少善恶是由文化因素所决定的。先秦的时代,我们这块土地上至少是五分善对五分恶;到赵宋的时候,社会上有三分善和七分恶;到明末张献忠在四川杀人的时候,社会上只剩下一分善而有九分恶;到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北方大地上到处都是自觉举起的太阳旗,善和道德在哪里?今天的中国至少恢复到五分善对五分恶,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已经恢复到先秦的水平上了。中国人的被伤害的道德情感正在得到重建。 中国文化是关于善的文化,而儒学却使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一步步降低,因为儒学的精神是一种伪善。 为什么我们感到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大大下降了呢?――因为,中国人从儒教的泥潭里走出来了,我们逐步恢复了人类抗恶的自然本能,我们对社会上的各种各样恶和不道德变得越来越敏感了。知道抗恶,才能言善;对恶敏感,这是道德建设的最基本的基础。能够抗恶,这才走出了道德建设的第一步。儒教不抗恶,儒学对恶极端迟钝。儒学在历史上抽去了中国人的道德根基。 儒学的根本缺陷来自于孔子:孔子只有思想,没有精神。儒学只有筋肉,没有灵魂。儒学从他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匍匐在地上的,他自始至终都没能自我站立起来。孔子的精神――如果孔子有精神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庸。中庸是一种精神吗?如果是,这也是一种十分渺小的精神。 在中国先秦诸子中,真正具有人文精神或者说善和爱的精神的,是墨子。其次是庄子。从思想和智慧上来比较,墨子不高于诸子。但是,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尺度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思想智慧,因此,墨子才是中国传统文文化的真正的巅峰。 墨子的精神,从他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矗立在人类精神天空中的一座高山。一座中国人至今也不能理解不敢仰望的崇峻高山。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是复兴墨子的文化精神。可是,专家学者们在孔子和朱子的小山丘浅沟壑中间转来转去,他们看不到墨子精神的伟大,他们更不知道思想和精神的价值区别在哪里。他们不知道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文化的精神,而墨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已经给中国人独自撑起了一片无比辽阔的精神天空。但是,有必要吗? 欧洲现代文明已经给全世界提供了一种现成的文化价值体系。除非你已经发现了这个文化体系的某些重大缺陷,否则,另起炉灶重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是愚蠢的,而且吃力也不讨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好的文化体系不但具有普适性,而且可能还具有唯一性。如果欧洲现代文化是普适的,而且是唯一的,就算我们从墨子出发能推导出同样的结果,我们又何必多次一举? 用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包装出一个跟欧洲文化内涵一致的所谓中国文化,这样做有什么价值?当别人问起我们来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是“古以有之”? 条条大路通咸阳、通长安、还通北京,可惜,我们当初却走错了方向。别人提前走到了罗马,我们只剩下遗憾和嫉妒。 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包括了真、善、美等各个方面的学说,其核心是某种精神,决不是一种思想。文化的真正核心可能是某种关于“善”的精神,而不是对“真”的追求,或者是对“美”的向往。在中国,求真爱美的精神自古以来就严重发育不足,我们只有求善的精神。遗憾的是,我们却错误地走上了孔子的伪善的道路。 我们不如盗跖。盗跖对孔子说:你的仁义是虚假的仁义,是拿来混饭吃的东西。 我们不如少正卯。少正卯“行辟而坚,言伪而辩”,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只会重复一个伪圣人的话。 我们不如击壤者。击壤者唱到:“帝力与我何有哉!”这样的话我们一直就不敢说。 我们为什么会失败?――我们失去了做人的勇气。我们失去了思考得勇气。我们敬畏太多: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们动不动就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君子讳,为暴君讳,还为小人讳。我们动不动就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三畏、七讳、四勿,我们最后一事无成。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的是越来越少到最后终于绝迹的侠客。鲁迅说,侠来源于墨。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先看清楚在中国的历史上什么人身上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奴才没有人性。教人做奴才的学说是反人性的,因而也是反文明的。 在中国历史上,什么人的身上奴性最多、最顽固?――是孔夫子的弟子。是儒学的兴盛导致了中国人的人性奴性化。 奴性必然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奴性使人不会思考,不敢怀疑,不能批判,只会服从。 中国文化发端于商周时期的贵族文化。他原本就是一种统治者文化,甚至包含着强烈的宫廷文化的色彩。儒学思想中的那些文化观念:仁、义、忠、孝、圣人、礼、天、天命,在孔子降生以前,已经全部形成了。孔子没有给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任何有价值的思想,也没有剔出任何一条腐朽没落的文化观念,孔子是商周文化的全面继承者。 老子是商周文化的批判者。庄子是商周文化的否定者。墨子是商周文化的发展和超越者,墨子提出了兼爱非命平等等新的文化观念。孔子作了什么?――孔子什么也没有做,他把来自商周的古老文化传统一股脑照单全收,而且重点突出其中最腐朽的一个思想观念:礼。 礼,到春秋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已经被全面抛弃的文化传统,除孔子之外,老子庄子墨子从不谈礼,因为没有谈礼的必要,礼已经死亡了。但是,孔子的努力却使商周文化中最腐朽的礼得以“复兴”,并且,这礼统治中国人的思想直到清朝末期。所谓的伦理纲常就是礼。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就是礼。礼的魔力不是来自于人们对礼的自动认同,礼的魔力来自于礼把统治者放在等级秩序的最高端,并且诱使全社会的人去向统治者顶礼膜拜。礼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观念,礼是一个由最高统治者掌握的魔力法宝。 没有孔子和儒学的努力,礼将是一个在两千年之前就被中国人忘记的文化观念;伦理纲常,不会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枷锁和思想桎梏。仁义忠孝,本来也许是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的,但仁义忠孝既然选择以礼为自己的价值尺度,也就失去了砥砺和增加中国人道德水平的功效。结果是,中国人讲仁义道德最多,但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既缺少仁义,也缺少道德。 事实上,到赵宋的时候,仁义道德就被直接解释成“伦理纲常”。 什么是礼仪之邦?――柏杨解释说:这其实就是一个酱缸。 用自己的一生,孔子犯了一个小错误。用两千年的时间。中国人犯了一个大错误。 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孔子信而好古,他不怀疑、不批判、不否定,一味地笃行古道。我们信而好孔,我们也不怀疑、不批判、不否定,一味地笃行圣教。 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我们所信奉的竟然是一种来自半原始半文明的商周的文化传统。尽管孔子给这种文化传统穿上了诗化的美丽外衣,可是,这种文化传统仍然是商周的文化传统。一群半原始半文明的文化初民发明了这种文化,孔子把它交递到他的后人的手上。 我们还打算复兴这种文化传统吗?――我们不要忘了:在两千多年之前,老子曾经怀疑过、批判过;庄子曾经否定过;而墨子,曾经超越过。 但是,如果我们要复兴的是一种精神,事情就另当别论。 老子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庄子的否定精神;墨子的超越精神和博爱精神,对中国人的精神解放都是一件件无价之宝。甚至盗跖的反抗精神和击壤者的蔑视精神,对今天的中国人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只有孔子,我不知道我们可以跟孔子学习借鉴些什么。孔子有思想,《论语》可以当成一部诗来看,但是说到精神,孔子这人是最缺少精神的。孔子如果有精神,孔子的脊梁就能够挺立起来,儒学就不会成为统治者的听命学说,中国人就不会被教化出如此深刻的奴性。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脊梁骨在统治者面前弯得有多深。孔子的脊梁骨的曲度,准确地衡量了中国人的奴性的深度。 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复兴和怎样复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但问题的真正实质是:复兴什么! 笼统地说复兴一种文化传统没有任何意义。指望着复兴一种已经消亡了的文化价值体系势不可能。所有的思想都会过时,最深刻的智慧也会被超越,只有精神是永恒的。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如果曾经出现过一种精神,一种真正伟大的人文精神,这才是一笔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文化财富。这才是我们唯一需要复兴的东西:一种文化精神。 问题是:中国人需要这种精神吗? 老实说,在那些高举文化复兴大旗的专家和学者身上,我没有看到他们对于精神价值的重视。我在他们身上再次闻到了一股来自历史的奴性的遗臭。他们指望着复兴的是一个现成的文化价值体系,而不是一种真正高尚的的文化精神。 在历史上,学者和文人,一直是中国人中奴性最深的一个群体。如果我们看到他们脊梁笔直地站在什么人的面前,那一定是他们正面对着一些比自己更低一级的奴才。在统治者和圣人先师的面前,他们一定不敢挺起自己的脊梁来。他们不会批判、不敢怀疑,不能否定,他们只会拾前人的牙秽。他们这些人看的书较多,被奴性的病毒感染的较深。或者说,当大多数中国人已经走出奴性的泥潭时,他们是最后一批被感染上奴性病毒的人。他们孤独自怜,自怨自艾。他们的所谓复兴传统文化,不过是期望着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重新被感染而已。他们有文化、有学问、有知识,唯独缺少文化的最根本的要素:文化精神。可只有他们才想到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真是传统文化的巨 大的悲哀。2 1. 孔丘感于当时'政局动乱,诸国争雄',意在确立一种秩序,以确保社会安定.他的思想虽有奴性,可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2.如果要复兴一种精神,除了楼主说的种种,还要借鉴孔子的治学精神和求索精神. 3.国人的奴性不能完全归罪于儒家思想.个人人为,其原因在于中国是农业社会,商业受到限制,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并不广泛;多数的人被捆缚在土地上,为地主贵族耕种土地,终日为生存奔波,其腰杆儿如何挺得起来?经济上的依附使之缺乏独立的思想(直到今天为止,土地仍是国有),朝代更迭,民众起义,社会变革,往往很难根本上改善底层人的处境,“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故神州”,其心底便又蒙上了一层麻木的色彩;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脱离,这里有儒学的原因,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上层贵族通过掌握土地与控制政权,掌控着人们的生存权---知识分子为了实现其愿望,必须拼命往上挤,而统治者为了确保其统治地位,也采取措施吸收这样的人才。这样,体力&脑力劳动不能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知识分子多不能体验民众生活,其思想是贵族的或个人的,而不是民众的。 4.复兴或重建一种精神,必先独立民众之经济政治地位,使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废除专制专政制度,使民众真正拥有参政/议政/执政/修政 权,于此则腰杆儿自然要挺立了,民权继起,群体集力,则文明之兴,精神之盛,可计日而待矣. 3.汉服 当然,由于“传统文化丢弃得太多、丢弃得太久”,仅仅局限于“汉服复兴者”的民间运动,或靠一阵活动就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未免操之过急,也不太现实。关于汉服复兴,对汉服的热爱和追捧,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可以丰富我们的服装文化,最重要的是开发了传统的文化资源,决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复兴传统文化,重建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是当前迫切的工程,也是艰巨的工程,这既需要从古典中发掘,也需要引进先进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等等。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只要我们有意识、有决心复兴传统文化,并为之付出了持续的努力和不菲的成本,就不愁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指日可待。( 应当怎样看待传统文化复兴? 林治波“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神州涌流。”这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同时这也正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国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好事。笔者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其必然性。其原因大致有四个:一是全球化使人们在趋同的气氛中产生了求异的意识。保护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为一种与全球化同时存在的世界性潮流。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必然给中国人以文化的自信。三是今天社会风气的浮躁使当代中国人难以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优良文化,人们不得不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价值观和精神寄托。四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经历了由顶礼膜拜到理性看待的过程。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而言,最深刻的自信是文化的自信,只有自信地保持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才有可能以自己的独特面貌自立于世,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具有巨大文化潜力的大国,它完全有能力在继承自己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当今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东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能够给未来的人类以新的选择和更加和谐、舒适、平衡的感受。但是,这种潜力只是一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否发展到足以辐射自己的文化的地步;二是在此过程中,中国需要把自己的独特文化加以继承、提纯和创新,使之适应时代。努力满足这两个条件,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对于现在流行的传统文化热,笔者认为有四个应当注意的问题:一是可持续发展。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严肃而有益的事情,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事情,而不要成为昙花一现、轰动一时的时髦事。那种过度的商业化炒作恐怕不是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二是要加以鉴别。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要带着分析的眼光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在此基础上进行扬弃,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笔者不赞成让孩子读经的方法。现在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孩子们掌握的新知识很多,仅仅依靠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比较合适的方法是以白话的形式和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授传统文化,让孩子们能够在比较有效率地、比较自然地掌握更多的传统思想的精华。四是不要排外。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但这里面也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对西方文化也不能不加鉴别。和中国文化一样,西方文化当中也有糟粕,有人把西方文化的糟粕而不是精华拿过来,已经造成很多不良后果。第二,不能食洋不化,而要把外国的先进文化学过来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中国化的东西。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教条主义者把它原样照搬过来,机械地指导中国革命,结果水土不服,给中国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实践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正确的出路。对待今天的西方文化,也是一样的道理。

标签: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我国国家通讯社行不行啊细狗新年贺词祝福语2023年祝福语新年新年贺词新年贺词祝福语居家抗病毒小药箱除夕高速免费吗2022年除夕高速免费吗春联春联句子大全春联句子大全七字年夜饭十二道菜年夜饭十二道菜单年夜饭吃什么年夜饭吃什么菜吃年夜饭的寓意年夜饭黑芝麻菊花茶晒菊花茶腌腊肉送妈妈生日礼物汉白玉送闺蜜水钻送女人礼物爸爸生日送礼物送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