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08:32
世界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旅游能促进文化交流,大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小到也促进文化对人的熏陶.
1、赋予传统文化特殊权利利用我国的著作权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权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一定的传统文化形象被侵害的实例。例如:六小龄童起诉网游侵害孙悟空肖像权案,利用《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完整性的相关法条来保护这类具有标志性的角色一定的权利,这样在我国传统文化形象受到侵害时,即能够运用相应法律法规予以处罚,保护传统文化的权益。另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应该包含其他的权利,例如:改编权、摄制权、翻译权等,所以,在立法完善对传统文化著作权保护后,也能够起到对于传统文化一定的保护作用。2、设立相关传统文化保护的职能部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我国现今是由多部门协作管理的,但是,从更好、更有效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展工作的方面来看,设立一个专职的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主管部门仍然是必要的。“音著协”,是专门维护作曲者、作词者和其他音乐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机构。同样,为了应对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开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需要一定的职能部门的,建立一个长期、全面、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用系统的观点提出一整套现实有效的措施,用于维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其被不法侵害。3、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进行系统性的文化教育这里的教育既包括由国家组织的小学、中学、大学及以上的国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备基础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上述两种教育形式无论哪一种,都有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这一状况,制定相关教育制度,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阶段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通过进行系统性教育,让人民群众将仁爱、敬业、孝顺和诚信等价值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还要借助实际的文化形式来引导受教育者。如在传统文化课程中,适当的引入文学或哲学的经典名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循序渐进,让人自然地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传承。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培养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来
2019年全国两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提案最新政策解读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依托。在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进程中,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的关系,是一项重要且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伟大使命。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养老金上调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减税降费2019年全国两会关提案:于房产税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退休涨工资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国企下岗职工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乡村医生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教师工资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房价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退役军人士兵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教育话题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降低社保费率2019年全国两会提案:关于社会抚养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思潮的冲击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深入和经济实力增强,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加快向工业化、信息化迈进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有必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在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和部署,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切实点,创新内容和形式,持续深入开展,力争尽快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一、全面系统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贯穿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需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校园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得到多方大力支持,形成全社会真正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诉求。为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一个文件,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一次系统部署。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中小学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程教材。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且碎片化,不成体系,学生难以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今后,要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中,采取适当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系统融入。要支持和鼓励地方和广大中小学校,立足本地区实际,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和学习特点,合理确定目标,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生动性、活泼型,避免成为简单的灌输与说教。三、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言文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学习、掌握、鉴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比如,没有较好的文言文功底,难以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医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之所以面临诸多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文教育没有跟上。值得重视的是,我国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文言文教育,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下一步,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将文言文作为一项学生的基本素养,在今后中小学语文教育增加有关内容和课时,力争通过一代人的努力,使青少年文言文水平有质的提高。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关键。过去,在我国教师培养培训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较少,没有将相关内容纳入,导致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这是制约我国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瓶颈。为此,必须加大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议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块。五、形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还涉及宣传、文化等部门的工作。建议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工作机制,有效整合教育、文化、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实施。同时,注重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充分利用和调动各方面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