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08:29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刚刚拍摄了东莞13个4A景区之一,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而且荣幸的请到了陈焕伦馆长带着参观,确实值得一走,推荐给大家。
逸颐艺舍是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的建造结合了徽派建筑和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清幽雅致。
博物馆正门对面是最大的一个主题展厅“瓷器研博”。左厅为海捞瓷主题展厅,右厅为朝代瓷器展厅,从汉唐时期的镇墓兽,到民国时期的浅绛彩瓷器。
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兽,顾名思义是镇守封墓的物件,古人相信它可驱赶牛鬼蛇神。上面这件是修复的唐三彩镇墓兽,当时已经全部裂开,面相做得非常精致。其实,很多的收藏,正是因为消失而显得更珍贵,更有价值和意义。
下面这件公仔藏品,虽然不是贵重物品,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它对于东莞藏家来说却是具有特殊的收藏意义,来自清代时期的一个茶山公仔,是现时能够找到最老的一件。一般的茶山公仔的工艺制作是“有前无后”,这个是按照真人比例制作,前后左右都有,而且上面有原装封条交代了人物背景故事。
继续前行,各式青花瓷映入眼帘。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瓷器在收藏界享誉盛名,甚至在巅峰时期,工匠仅用一种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远近,阴阳向背,使画面极具立体感,达到了中国画特有的“青(墨)分五色”的效果。欣赏下康熙“独步本朝”的青花瓷是怎样的。
走到瓷器研博左厅,我们进入海捞瓷的世界。海捞瓷是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明朝末年,瓷器大量出口,而马六甲海峡作为亚、非、欧等地往来的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地,一些商船因故在此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统称为海捞瓷。
展柜中这批海捞瓷,收购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目前仍在进行相关的参照对比和考究,如果对得上的话,很有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其中一条船的瓷器。
海捞瓷即神秘又生疏。随着沉船相继被发现打捞,一段段埋藏在海底的历史片段浮出水面,向世界昭示着,中国“CHINA”,这个与瓷器同名的国家,在过去海上传播着东方的智慧和文明。
移步到“石赏幽清”展厅,入门就感觉到沉淀厚实的气息,满眼和田玉、墨玉、青石雕刻成的精美玉器。
十八罗汉不是玉,但我们叫金刚石,也叫青石,这种石材相当坚硬,当时这么坚硬的是否能够雕刻成十八罗汉且神态这么漂亮,绝对不容易,据考究这一套是宋代的出品。
陈焕伦馆长告诉我们,清朝玉器注重白璧无瑕,整块玉只要心的部分,而现代则不同,会倾向于保留一点皮的纹路,不同时期工艺有所变化。而提到玉石,就不得不提到被誉为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是比较难开采的石,而且只在福建寿山村几里路的溪涧里面才能挖出来的宝石,所以比较珍贵,第二,田黄石比较软,不容易被雕刻成印章。在博物馆的一个小偏厅,收藏着一块清代中期,刻有朱熹《观书有感》诗文的方章。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彩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黄金有价,玉石无价,逸颐艺舍藏品无数,除了上面见到的古玩之外,还有其它镇馆之宝等待大家前往观赏,比如长达3.2米的紫檀木屏风,与橫沥颇有渊源的顾祝同与宋美龄共同创作的画作《美龄梅》。几个展厅走下来,需要准备半天时间。意犹未尽的话,游客可以通过手机进入该博物馆配备的导游语音系统,重新回味游览一番。
版权声明
以上为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