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08:25
运城年俗
1.腊八节
每年腊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煮腊八粥,全家人一起喝粥。腊八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已经不仅是一餐饮食的意义,而赋予它以祈求丰收等含义。
腊八节主要是用于进行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使用家里一年所剩的各种豆、米、枣等为原料,将它们全部入锅,熬成一锅腊八粥,分别给家人食用。在晋南地区,人们多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在过去,腊八粥的原料必须是家里一年来所积存下来的余粮,在这一天将之做成腊八粥,寓意年年有余的含义,也有为来年粮食丰收的祈福之意。
此外,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腊八节这一天还要制作腊八蒜。这天,将蒜头剥皮洗净,放入可密封的罐里,用山西特有的老陈醋浸泡,将罐子密封好,蒜瓣会逐渐变成碧绿色。一直到除夕这一天吃饺子时,才可以把腊八这天制作的腊八蒜取出食用。这时的蒜不仅颜色明亮,而且入味十足,同时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料。腊八蒜是北方春节常见的配料之一。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进入过年的倒计时了。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祭祀灶神的习俗。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而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对火神进行祭祀活动,火进入家庭后形成灶火就演化成火神的象征,因而对灶神的祭祀也就意味着对火的崇拜。
在运城的部分农村地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傍晚会在家里的灶房贴上灶神的图像,两边贴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下面放香炉和祭品进行供奉。而在城市区域,这个习惯已经几乎看不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仅仅是做蒸糕和饺子进行庆祝,已经没有祭祀灶神的活动。
3.扫尘
过完灶祭之后,每家每户就要正式准备新年的到来。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每家都会开始扫尘,也叫扫房,意为“扫陈”,除旧迎新。每到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会拆洗被套、窗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干净透亮,迎接新春。
4.蒸花馍
在晋南地区,蒸花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的媳妇就是开始蒸馍了,这种馍大致分为祭神祭祖和走亲访友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样百出,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不失为一种民间艺术。
5.剪窗花
春节来临,剪窗花、贴窗花是一种盛行的民俗活动。在农村里,家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做一些手工,例如剪窗花、绣鞋垫。春节期间,妇女们剪窗花不仅能装饰家居,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竞技,是展示技巧、才能的时刻。这种窗花有一些留给自家贴用,一些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还有的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6.贴春联
大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过年时一定要贴对联的。记得在年幼时的农村,不论是大门还是院子里的房门,都要在除夕这天全部贴上对联。春节的对联基本是用金粉所写,红底金字,喜气洋洋。农村的大门较为高大,这个门的春联也必须要大。这些春联可以是家里的老人自己书写,也可以是村里书法好的人来代写。并且在大门的横批上方,要挂上柏树枝,有驱邪之意。
同样,在现在的城市,这种贴春联的习俗依然保留,但大部分已经不再使用自己制作的春联,商家的贴标赠品便成为手写春联的替代物。如果说春节是春联的世界,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充斥在一个由各种银行、公司和商场名称构成的红色副标题的商品广告之中。
7.压岁钱
如果说过年是团圆的节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无所谓相聚贺岁,而是压岁钱最具吸引力。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予晚辈的拜年钱,压岁有压“祟”的同音,有祝福辟邪之意,意味着来年平平安安。有的压岁钱要用红色的纸袋包起来,所以压岁钱有时也叫做红包。
8.正月结婚
在晋南地区,人们会特别挑选在正月的时候结婚。一方面是图个喜庆热闹,有时取双喜临门的意思;另一方面,过年也是亲朋好友团聚时刻,这时结婚也是为的能够让亲人参与婚礼,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9.祭祖
在农村过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年。除夕之夜,家里的老人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好香炉和供品。在除夕夜即将入新年的一刻,长辈带领全家人一起在供桌前面,对天祈福,当祈福结束后将供桌连同供品一起放在正房中央,继续供奉。这个过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结束,过完十五便可以把供奉用品撤走。
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类似。在初一的早晨,将家乡特有的祭品放在过世祖宗的排位或者照片前,供品主要是麻花、柿饼、花馍以及干果等,全家老小要在初一清晨未出门前就在祖先面前行跪拜叩头的礼数。而且在初一早晨吃饭前,要把热饭盛好一碗放在供桌上,与之前的供品一起祭祀。待吃饭结束后将热饭撤下。这种在餐前祭祖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十五进行,其他时间摆放麻花干果类的冷食即可。同样的,祭祖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后结束,即撤走供品,表示过完春节。
然而,祭祖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要集中在家乡的祖屋里进行。在现代的春节里,如果不回家乡,便不用进行祭祖的活动。但是如果家乡已经没有年长的亲属,祖先的牌位就要继承给家里的长子,每年就继续在牌位所在地进行祭祀。
禁忌:
1.家里有白事,三年不贴春联,不走亲戚
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在此三年之内,春节时不能贴春联,门楹不能有装饰,也不可挂红灯笼。
此外,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除了家里的直系亲属外,不可去亲友家里拜年串门。意思是不能将自己家的晦气带给别人,这点是必须注意的,
2.初二上坟,不走亲戚
相传正月初二是过年时的“鬼节”,这天也是给地下的人过年的。在这一日,是要给自己家里过世的亲属上坟,烧纸钱,放供品,也是让他们也能过个新年。
同时,这天是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占有鬼节,会给他人带来不幸,大家都要恪守这种规矩。
3.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
每年过节,出嫁的女儿是要陪在夫家过年的,特别是除夕这夜。如果女儿在家里过年,会给家人带来不幸。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个规矩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就算是女儿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除夕这一夜也是不可留下的。
相比于过去以及农村地区,现代的城市已经淡化了这种习惯。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和传统习惯的淡化,这种必须留夫家的习惯已经慢慢不存在了。
4.腊月不搬家
在晋南地区,特别讲究在阴历六月和十二月(腊月)是不能搬家的。
5.大年初一不讲不吉利的话
过年期间,特别是大年初一这天,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得罪神灵,在这年事事不顺。
总结:禁忌也是忌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禁忌遍布多个方面,其中多为鬼神之说,有些是祈福意义。在过年期间,禁忌之事也普遍繁杂。但总体来看,也多是敬畏神灵,忌惮鬼怪,相应的也有祈求祝福的意思。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广泛普及,一些鬼怪说也相应消失,同时某些禁忌也无所忌讳。有所保留下来的禁忌也是多是为了祈福的意味。
所以,禁忌有所禁,也有所不禁。有些迂腐的习惯随着岁月便慢慢被摒弃,而一些有意义的也就不算是什么禁忌,演化成的则是单纯的祈福行为,仅仅代表了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
运城地区主要的春节食品:
1.麻花
在运城市的地域,主要有两种麻花流传广泛。一种是当今较为知名的稷山麻花,一种是临猗特产的花股麻花。
先来说稷山麻花。相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始创于隋朝开皇年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油炸食品,硬面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独特,纯手工制作。后来有人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稷山麻花制作精成,用料考究,色泽金黄,圆润透亮,食时酥脆适口,油而不腻,嚼后无渣,百食不厌,风味无穷,长存不回潮,留味一品香。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稷山麻花成为中国麻花发源地,是炎黄子孙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食品。
如今的稷山麻花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又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它不仅具有领先的品质优势,体现了独特的配方和加工工艺,而且有极大的品牌优势,成为中华名吃,并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现在的稷山麻花实现了由产品单调向数十种新型系列品种、造型发展和从不易保存到保存期时长三个季度的两大突破。
在过去年代,白面、食油非寻常百姓日常生活所及,稷山麻花只是在北方一些喜庆婚宴、走亲访友、节日待客时偶尔品尝。虽然说现在的稷山麻花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食品,但是它在春节期间作为礼物的传统依然没有改变。在用途上,不仅可以作为供品使用,也是春节期间一种重要的食品之一。
其次再来说花股麻花。运城市的临猗县古称郇阳,自古以来花股麻花就是这里的传统美食。麻花这种油炸食品是晋南农村置办年货中的重头戏,也是展示农家妇女手艺的平台。花股麻花更是一项既麻烦又费力的高技能厨艺。当地农村会炸麻花的不多,能炸花股麻花的更是凤毛麟角。每年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都要提前与炸麻花把式预约排队。
在过去的年月,过了小年炸麻花都是各家自备的。“出城五里上北坡,年前户户支油锅,男人压面女人搓,花股麻花香得多。”这一顺口溜流传在临猗县家喻户晓。沿临猗县城北上,有一条绵延数里的缓缓长坡,当地人形象的称为“五里坡”,它以地势高低将临猗县分为坡上与坡下,而享有盛名的花股麻花就出自县城的坡上,也唯独坡上的这半个县城出产这种麻花。这种麻花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当地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坡上是优质柿子栽植基地。它就是选用了剥皮朱柿原汁和面,利用独特的工艺——百分之三十未发酵面和百分之七十配有朱柿原汁的发酵面,面片反复压排,四层重叠制柸,手工搓制而成。由于发酵面加配朱柿原汁经油炸自然着色呈橘红色,红黄相间,色形俱全,因而得名“花股麻花”。花股麻花吃在嘴里,香脆耐嚼,油而不腻,口感独特。同时,它其中所用的朱柿是柿子中的精品,个小味甜,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它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对人体有益。
现代意义上,人们已经不再自己制作麻花了。在临猗县城,排队购买好吃的花股麻花成了年前准备年货的重头戏。在春节期间,吃花股,送花股早就成了该地区的传统,是每家每户必备的食物。
综上而言,麻花是晋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春节食物之一,它不仅用于祭祀供品,也作为待客送礼的不可替代物。相传至今,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2.花馍
套用一句今年的流行语来形容运城的花馍——“世界已经无法阻止闻喜人民蒸馍了”(闻喜是运城的一个县)。这都是由于运城人民热爱蒸花馍,擅长蒸花馍的传统。今年盛传的闻喜花馍展就是最好的代表。而运城的花馍工艺已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晋南是山西省优质小麦主产区,蒸花馍的习俗在当地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它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祭祀或庆贺活动中。每逢重大节庆、老人寿宴、孩子满月等喜庆日子,当地百姓都有蒸花馍的习惯,除了食用之外,花馍还蕴含了祈福运、求平安等吉祥寓意,特别是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蒸花馍。
对于过年蒸花馍这个传统来说,主要分为祭神祭祖用和走亲访友用,依用途不同而做工不同。祭祀用的花馍多庄重严肃,色彩也较为单一。而走亲访友用的花馍就更加具有艺术风格,可以有不同的人物动物造型,也可涂上不同色彩以增添其生动趣味性。祭祀用的花馍多为白面和大枣制作而成的“枣山”或者是“枣糕”。作为走访亲友的花馍便更加多样化。
晋南花馍的制作过程主要有发酵、揉面、捏制、笼蒸、着色等工序。其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晋南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俗话说好面要三分揉,面要揉到一个什么程度才算是最好呢?这里面也有一个标准叫做“三光”,意思就是说揉出来的面要光,揉面的手要光,最后揉面的案板也要光,这才叫到火候了。揉好面以后,就开始到了花馍制作的关键的捏制造型的环节。而在造型这一步,就要靠个人的手工艺了,花样也不指定,完全靠制作者的发挥。简单的造型就是将面饼压上大枣,卷好花边而制成枣糕。复杂的则就不可预计,可以是做成动物的样子,也可做成建筑物、植物等种类的面团。形状上可以做成环形(可以套在头上或者脖子上),也可制作成小山顶上加之动物造型等。形式多样,自己也并非全部有所观摩。捏好了型还要在烧热的炕头上醒上半个多小时,然后才能上锅蒸制,因为花馍较平时吃的馒头要大一些,所以蒸制的时间也要长一些,一般要大火蒸40分钟左右,出笼后的花馍还要趁热上色、晾晒组装才算大功告成。
尽管花馍的制作过程非常的繁琐,但是它却是当地群众抒发情感、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形式,现在已经有不少的人发现了这个商机,专门制作和销售花馍。在现代日益缺失的传统文化中,花馍还能占据一席之地,也着实不易。也许在现代商业机制下,蒸花馍这种古老的传统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总结和思考:花馍在现代商业化模式中是否能够传承下去?
花馍,一直是晋南地区卓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和艺术品。随着近些年的宣传普及,花馍几乎成了这个地方的特色形象,成为晋南民俗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