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01:20
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少儿学习古筝的热情越来越高,学筝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对促进古筝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古筝教学的科学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影响了古筝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古筝艺术的发展。因此,迅速提高古筝教学的质量对于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首要条件,要搞好古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了解和分析少儿在古筝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特征。那么,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少儿究竟有哪些心理活动和心理表现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学筝动机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动机是一种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它能促进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少儿学筝是一种学习的动机。从功能或作用来看,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动力,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都很有影响。一个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学筝愿望,那他对学筝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学筝过程中,他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他也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少儿的学筝动机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应把激发、培养少儿的学筝动机作为搞好古筝教学的首要工作。
少儿学筝,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小朋友觉得学筝很好玩才来学的;有的是为了自己掌握一种演奏乐器的本领来学的;有的是出于好胜心理,看到别的小朋友学筝,自己也要学筝;有的是在同学的劝说下和父母的启发要求而来学的;当然,也有的是被动地在家长的逼迫下来学的……。动机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学筝目的不够明确,更谈不上深刻。
在少儿古筝教学中,他们的学习动机并非都是单一的,而经常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同时发生作用。比如,有的儿童可能有几种动机推动他学筝,如学个好本领,做个听家长话的好孩子,学有一技之长,将来考上大学,想当音乐家等等。在这些动机中,往往某个动机能起到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其它的动机则起到辅助作用。前者,我们称之主导性动机;而后者则是辅助性动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在学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往往也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主导性动机,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一般地讲,年龄较小的儿童学筝动机虽不很明确,但是,他们却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即对教师特别崇敬,许多小朋友学筝的主导性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所以,经常受到表扬的少儿学得都比较好,进步也比较的明显;反之,得不到表扬、甚至经常挨批评的少儿,其学习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反应也比较迟钝,而且总是学不进去或学不好。因此,在少儿的古筝教学中,教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多用表扬或肯定的态度对他们进行教学,尽量避免用训斥或否定的态度来教学。
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筝少儿来说,“受到老师的表扬”已不再是他们学筝的唯一动机或主导性动机了。他们这时学筝的主导性动机,往往与他们的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即学好古筝将来可以考大学,或当一名演员甚至成为古筝演奏家等等。因此,教师应针对少儿学筝动机的变化,更多地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起与未来理想相联系的正确的学筝动机。
总之,动机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少儿是否有正确的学筝动机,是他们学好筝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以及家长,应当着重启发自觉,培养少儿对学筝的直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想学”,使少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筝动机。
二、学筝兴趣
兴趣与动机一样,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某项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如对文学有兴趣的人,就会爱好写作;对体育有兴趣的人,就喜欢打球、跑步等体育活动;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就喜欢吹、拉、弹、唱。兴趣对人从事某种活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是推动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人成才的起点。
在古筝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少儿对学习古筝都是有一定兴趣的,由于兴趣象一副积极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学筝的内在动力,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学筝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完成老师交给的每项练习任务。许多行家认为:儿童的最佳学筝状态,往往出现在他们对学筝过程最感兴趣的时刻,所以,兴趣在少儿古筝教学中的作用确实是不容低估的。
强制学琴是少儿古筝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它不顾儿童的兴趣,逼迫他们学琴,这给少儿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并使他们对学筝产生畏惧心理。弹筝本来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强制去学却成了儿童的一种精神负担。大家知道:兴趣的产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少儿学筝时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大大增强他们学筝的兴趣,而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降低学生的学筝兴趣。所以,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琴氛围,进行兴趣教学,以便在教学中保护和激发少儿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筝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
兴趣是少儿学筝的内在动力。如果少儿对学筝过程感到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去学筝;否则,少儿就可能是不自觉地、勉强地学筝。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刻苦练琴,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少儿喜爱学筝的兴趣。
三、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少儿在古筝教学中常见的心理表现之一。它是一种不良的意志品质。依赖心理是指少儿在学习过程和练琴中对老师、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表现在:从调弦到视谱,从手指的用力到每一个指法,事事都要老师指点,都由教师包办,而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筋,只有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机械地接收。我们知道,弹奏古筝是一种视、听、运(动)等多种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结合,也就是说,乐曲需要经过大脑的智力加工,才能由手指弹出,所以,如果学生不通过思考和领会,是不可能掌握好古筝的弹奏技能。
依赖心理这种不良的意志品质,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儿童本身的天性,即儿童天生的对成人有一种依赖;第二,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只灌输不启发,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动脑。在这种不良的教育影响下,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要克服少儿在学筝中的依赖心理,必须要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尽可能地启发少儿学筝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古筝练习,而且能自觉检查练习中的技巧问题,如:手形是否规范;指法是否正确;乐曲处理是否得当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对学生过分的“指点”、“帮助”甚至“包办”,逐步培养少儿能独立地、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弹筝,而不是依赖老师或家长等外力督促。
四、竞争心理
在古筝教学中,少儿还有一种明显的特征——竞争心理。即少儿在学筝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己要比其他小朋友弹得好,自己要把其他小朋友比下去的心理状态。
那么,少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竞争心理呢?一方面,是由于少儿的好胜和自尊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少儿的虚荣心较强,自己如不比其他小朋友弹得好,就会得不到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表扬。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少儿喜欢竞争这一心理特征,创造竞争情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少儿大多数喜欢群体活动,教师在组织少儿集体练琴时,让他们相互展开竞赛以激发学琴兴趣;另外,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竞赛方式,提高少儿学琴的效率。
运用少儿的竞争心理进行学习竞赛,固然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若用之不当,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少儿本来就有一定的虚荣心,如果让他们为竞赛而竞赛,就会使他们的虚荣心膨胀起来,这样反而给少儿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所以,老师在使用这一方法是,必须明确:竞争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儿童的演奏水平,决不能为竞赛而竞赛。另外,运用竞赛也必须适可而止,过多地采用这种方法,少儿会感到习以为常,竞赛效果也就被淡漠了。
综上所述,少儿学好弹筝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学筝的积极性,这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认真地培养少儿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地、适当地运用少儿的竞争心理;并注意克服少儿在学筝时的依赖心理,才能提高古筝教学的质量,促进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