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01:14
诸宫调是北方民间的一种说唱音乐,形成的时间,是在北宋初年。即公元十世纪和十一世纪时,已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盛行。到了宋神宗时,才由山西民间艺人孔三传加工整理成为一种完整的说唱艺术,史籍中这方面的记载有:
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熙丰元祜间(注:即1068—1094)……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按:熙宁、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共十八年,即公元1068—1085年;元祜是宋哲宗年号,共九年,即公元1086—1094年。泽州,即今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一带。包括今沁水、阳城、晋城、高平、陵川等地,这就是说,在公元1068—1094年间,山西泽州人孔三传,在当地民间古传诸宫调说唱艺术的基础上,首先将其加工整理,曾受到人民群众和艺人的喜爱。后来,他曾将其带进京师汴梁的勾栏瓦舍演出,又受到广大京城市民与士大夫们的欢迎。不少人纷纷仿效,有些竟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二、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使乐》载:“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今杭州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于上鼓板无二也。”
吴自牧是南宋人,所以说“昨汴京”、“今杭州”,杭州当时又叫临安,南宋京城。可见南宋时,北方的诸宫调说唱艺术,已由北宋京师传至南宋京师了。而且由男艺人发展成为女艺人演唱了。在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发展,这就是“入曲说唱”、“说唱亦精”。
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使艺》卷五中有:“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
这是说诸宫调已成为两宋京城勾栏瓦舍的一种伎艺。
四、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
由此可见:诸宫调这种取同一宫调几只曲牌联成一个短套,然后再由若干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缀成长篇的说唱艺术,在北宋时的北方民间及京城已很兴盛,南宋时又流传到南方,而且可以编演传奇灵怪了。它的“以筝,琵为主要乐器”(陈汝衡《宋代说书史》第33页),筝及其伎艺,自然也随之深入民间京城,进而流传南方的临安等地。
两宋时,诸宫调艺人,除孔三传外,还有:耍秀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高郎妇、黄淑卿、王双莲、袁太道。周密《武林旧事》:“有高郎妇等四人说诸宫调。”高、黄二人又见《西湖老人繁盛录》,熊保保及后辈女童”。(见前引《梦梁录》)。洪惠英。洪辽《夷坚志、合生诗词》说:“予守会稽,有歌诸宫调女子洪惠惠,正唱词次,忽停鼓白曰:‘惠惠有抒怀小曲,愿客举似。’(卷六)
张五牛(《太平乐府》)。金元间的诸宫调艺人有:“赵真真、杨玉娥。”《青楼集》:“赵真真、杨玉蛾,善唱诸宫调。杨立斋见其讴张五牛、商正叔所编《双渐小卿》。秦玉莲、秦小莲。”《青楼集》:“秦玉莲、秦小莲。善唱诸宫调。艺绝一时,后无继之者。”胡正臣(《录鬼簿》)。元时唯一可演唱《董解元西厢记》的一人。
宋金元间诸宫调曲本及杂剧有:《诸宫调霸王》《 诸宫调卦册儿》 (以上见《武林旧事》卷十)、《张协状元诸宫调》(《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以上宋代)。
《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1907年发现于甘肃)、《天宝遗事诸宫调》(王伯成作只有残曲)、《崔韬逢雌虎》、《郑子遇妖狐》、《井底引银瓶》、《双文夺夫》、《离魂倩女》、《渴浆崔护》、《双渐豫章行》、《柳毅传书》(以上见《董西厢》卷一)(以上为金代)。还有《三国志》、《五代史》、《七国志》(石君宝《诸宫调风刀紫云亭》)。
《双渐诸宫调》(艺人张五中作,见《太平乐府》及杨立斋《哨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石君宝作。见《元刊杂剧三十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无名氏作。见《录鬼簿》)、《双渐小卿诸宫调》(商正叔作。见《青楼集》)。
诸宫调最兴盛的是宋金时代,元代已并始衰落。到了明代,只有个别人唱了。张元长的父亲曾见到“一人援弦,数十人合坐,分诸色目而递歌之”(《梅花草堂笔谈》卷五)。其他文献中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