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08:53
秦筝在唐代,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在弹奏技法与指法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从唐五代人一百几十首筝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法有掩、抑、抽、拨、打、拍、遏、按、撮、?、拂、抚、挑、捻、推、弹、掐、回旋等十八种。其中弹、掐、拍、拨四种为右手法,其余十四种为左手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秦筝的表现能力与艺术效果。这比之日本《筝曲大意抄》中所载左手八法(掩、押、?、?、重押、摇吟、押放、押收)要丰富得多。按:?为当桎(zhi 至),撞捣的意思。高诱注:“桎,捣也。”《淮南子?兵略训》:“大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桎。”
下面分别对唐代筝的指法作一些考证与诠释。
l、掩2、抑
掩,就是押、按的意思;抑,就是重押、重按,是秦筝左手八法中的重要而常用的指法,在古代诗文中,经常连用,称掩抑。而抑,又是一种“二度的推入”,力度较掩为大。
早在六朝时,陈顾野王《筝赋》,就有“掩抑”的说法。赋称:“既留心于《别鹤》,亦含情于《采莲》,始掩抑于纨扇,时怡畅于升天。”唐代则有:
张九龄(678——740)《听筝》:“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第148页)顾况(约725——814)《李湖州孺人弹筝》也说:“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清掩抑弦柱促。”(第661页)
3、按
按,秦筝的基本指法之一。就是用手按弦,有左右手的分别。汉魏六朝时期,已普遍得到应用,所以一般诗文就称“按弦”。
晋人贾彬《筝赋》说:“抑按铿锵,沈郁之舒彻。”梁简文帝《筝赋》也说:“陆离抑按,磊落纵横。奇调间发,美态孤生。”王台卿《咏筝诗》也写道:“依歌时转韵,按曲动花钿。”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同样写道:“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第1110页。三度按,就是三次按弦)这种技法,宋元明清还经常使用,明藩朱有?《元宫词》就说:“月夜西宫听按筝,文殊指拨太分明。”
4、撮
撮,是用大指、食指与中指三指同时叩弦。王说《唐语林》说:“秦筝多撮。”
5、拨
指由内向外弹弦,谓之拨。和凝(898—955)《江城子》词说:“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轻拨朱弦,恐乱马嘶声。”(第2172页)此法元明之际尚广泛应用于宫中。(见前举《元宫词》)
6、打
打,敲打的意思,有轻打和重打的区别,一般用食指。孙光宪(约900—968)词《浣溪纱》说:“轻打银筝坠燕泥。”(第2182页)
7、拍
拍,是用手按弦,或同时用食指与中指按弦。力度小于“打”。卢纶(748—800)有《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第702页)
8、遏
遏,大指与食指捏弦,使之突然停止发音。有轻遏、深遏的区别。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第702页)张祜《听筝》说:“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第1297页)
9、?
?,用手指冲撞筝弦,迅速准确。吴融诗《李周弹筝歌》:“当头独坐?一声。”(第1734页)
10、抽
抽同拔。用指拉弦,使之发声,或提弦,中唐诗人柳仲庸《听筝》说:“抽弦促柱听秦筝”(第645页)。刘禹锡(772—842)《伤秦姝行》:“抽弦缓调怨且长”(第887页)。有时也有打的意思。
11、拂
拂,轻轻拂拭、掠过。有不经心的意思。即轻击。大历诗人李端《闻筝》说:“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第729页)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也说:“朱弦拂宫征,洪笔振风骚。”(第1156页)
12、回旋
回旋,来回拨动的意思,有揉的意思。即后来的摇弦指法。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第702页)。
13、挑
挑,用指尖从下向上挑弦。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之二说:“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第1840页)
14、捻
用大指与食指搓弦谓之捻。六朝时已见此技法。梁简文帝《筝赋》就说:“落横钗于袖下,敛垂衫于膝前。乍含情而移柱,或斜椅而续弦。照琼环而附捻,度玉爪而徐牵。”唐李珣(约855—930)词《菩萨蛮》三首之三说:“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捻得宝筝调,心随征擢摇”(第2180页)。
15、推
推,就是用手指由前向后推掀筝弦,使之变换位置。白居易《云和》诗说:“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末成”(第1120页)
林谦三《东亚乐器考》认为,:推即左手八法中的押。
16、?
?,用手指弹的意思。《新唐书?礼乐志》:“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后人习为?(cnou)。”这是因为秦筝的弦,因质地的不同,有的需手指上戴鹿爪弹奏,有的却不用。从而形成了秦筝在弹奏上的两种不同手法。所以通称筝艺人为“?弹家”(参见《乐府杂录》),也正因为这样,也称筝有“?筝 ”、“弹筝”。前者指不载义甲只用手指弹奏的筝,其弦较柔和、软松;后者指要戴义甲才能弹奏的筝,其弦坚硬,为鹍弦等。马端临《文献通考》分筝为“?筝” 与“弹筝”皆本于此。隋唐七部、九部乐中有二者同用的现象。唐人诗中有王湾(初唐诗人)的“观?筝”(第217页)和王湮的《夜坐看?筝》第336页)。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筝歌》(第702页)等。其他文献记载中,就更为常见。
17、弹
手指上戴鹿甲(即称义爪)弹弦。即杜甫在诗中说的“银甲弹筝用”(《游何将军山林》,第544页)。汉魏至唐,大多诗文中所说的弹筝的“弹”,就指上述所说。诗题有梁元帝的《和弹筝人》,昭明太子萧统的《咏弹筝人》,唐人常建(中唐诗人)的《高楼夜弹筝》(第333页)、顾况的《郑女弹筝歌》(第661页)、温庭筠的《弹筝人》(第1981页)、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第1161页),路半千的《弹筝》(第2202页)。至于诗词中,这种提法就更为普遍。如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李峤《筝》,第172页)
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徐安贞《闻邻家理筝》,第283页)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常建《高楼夜弹筝》第333页)
佳人当户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李白《春日行》,第384页)
不知何处学新声,曲曲弹来末睹名。(王?《夜坐看?筝》,第336页)
红享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苎》。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第467页)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全上)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顾况《郑女弹筝歌》,第661页)
记得君王曾道好。长因下辇得先弹。(王涯《宫词》,第858页)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白居易《夜筝》第1102页)
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第1088页)
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白居易《听夜筝有感》第1104页)
磬箫筝笛滞相搀,却?弹吹声迤逦。(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第1110页)
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白居易《筝》,第1146页)
买酒金钱尽,弹筝玉指芳。(项斯《欲别》,第1116页)
李周弹筝听不足。(吴融《李周弹筝歌》第1734页)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第1364页)
玉筝弹未彻,风髻黄钗脱。(冯延已《菩萨蛮》之一,第2186页)
残日尚响环,玉筝和泪弹。(同上)
唐以后,这种提法,更为普遍。宋晏几道《菩萨蛮?筝》说:“弹到断肠时,青山眉黛低。”明人张羽有《赠弹筝人》,盛时泰有《听李节弹筝》,朱有炖《元宫词》有:“清音浏亮天颜喜,弹罢还教合凤笙。”但有时“弹”却是泛指。
18、抚
抚,轻按的意思。汉魏时已有。《古诗纪》:“魏氏遣令使节朔奏乐,魏文帝制此辞,自抚筝和歌。” 梁简文帝《筝赋》也说,“抚鸣筝而动曲。”《晋书?桓伊传》:“尹便抚筝而歌。”
在其他文献资料,筝的指法,又远比前述丰富。
筝指法的多种多徉,自然丰富了筝的表现手法,增加了筝的艺术效果,也使整个筝艺推向一个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