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01:24
青海和几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交汇的同时,与自己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些因素形成了青海文化的多元性。这种多民族的表现之一就体现在住宅的方面,在建筑风格各民族吸取其他的优点融合到自己的特点中来,最终形成青海特色建筑。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其中包括汉、藏、土、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名族,但是汉、藏、回族的传统和文化艺术对她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特色影响最深,在各民族间又经过相互学习、吸收、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建筑之中。
牧区住居“帐房”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中间开口,用以采光和排气,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较矮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帐房陈设简朴,地上铺羊皮或毛毡,以供坐卧。
青南民居“碉房”、“碉院”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楼上住人,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农业区民居“庄窠”
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用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庄墙无其他开洞,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
庄窠“以平房居多,具有中国一般民居的特点,极少数是平楼结合的,平顶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屋面坡度平缓,不易被雨水冲刷,晴日可在屋顶上晾晒东西,也是户外活动场所。但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墙面感到粗犷闭塞,外形简单、朴实。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各地,历史悠久,保存时间也较长,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独特的风格,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着名于世。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
伊斯兰教建筑
西北地区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地区。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区,如西宁、化隆、民和、大通、门源、循化等地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很多,几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个村镇,都建有不同规模、不同式样的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