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11:31
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是《九成宫醴泉铭》,作者是欧阳询。欧阳询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尤以楷书著称,“天下第一楷书”即欧阳询所做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正书”即“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唐贞观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后改名为九成宫。翌年,太宗皇帝来到九成宫避暑,在游览宫中台观之时,偶然发现一清泉,欣喜之余,下令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632)刻碑。按《唐书》:“贞观中改隋仁寿官为九成宫,水徽中又改为万年宫。宫在岐山,开皇十三年杨素所治。”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弇州山人稿》载,魏征文有箴规太宗之意,故末云:“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隋之仁寿宫也。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至于炎景流金,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皇帝爰在弱冠,经营四方,逮乎立年,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贽,重译来王,西暨轮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县,人充编户。
气淑年和,迩安远肃,群生咸遂,灵贶毕臻,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屡加,腠理犹滞。爰居京室,每弊炎暑,群下请建离宫,庶可怡神养性。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产,深闭固拒,未肯俯从。以为随氏旧宫,营于曩代,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于是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仰观壮丽,可作鉴于既往,俯察卑俭,足垂训于后昆。此所谓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圣心怀之不忘。粤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东流度于双阙,贯穿青琐,萦带紫房,激扬清波,涤荡瑕秽,可以导养正性,可以澄莹心神。鉴映群形,润生万物,同湛恩之不竭,将玄泽于常流,匪唯乾象之精,盖亦坤灵之宝。
谨案:《礼纬》云:王者刑杀当罪,赏锡当功,得礼之宜,则醴泉出于阙庭。《鹖冠子》曰:圣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则醴泉出。《瑞应图》曰:王者纯和,饮食不贡献,则醴泉出,饮之令人寿。《东观汉记》曰: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师,饮之者痼疾皆愈。然则神物之来,寔扶明圣,既可蠲兹沉痼,又将延彼遐龄。
是以百辟卿士,相趋动色,我后固怀撝挹,推而弗有,虽休勿休,不徒闻于往昔,以祥为惧,实取验于当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岂臣之末学所能丕显。但职在记言,属兹书事,不可使国之盛美,有遗典策,敢陈实录,爰勒斯铭。其词曰:
唯皇抚运,奄壹寰宇,千载膺期,万物斯睹,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绝后承前,登三迈五。握机蹈矩,乃圣乃神,武克祸乱,文怀远人,书契未纪,开辟不臣,冠冕并袭,琛贽咸陈。大道无名,上德不德,玄功潜运,几深莫测,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靡谢天功,安知帝力。上天之载,无臭无声,万类资始,品物流形,随感变质,应德效灵,介焉如响,赫赫明明。
杂沓景福,葳蕤繁祉,云氏龙官,龟图凤纪,日含五色,乌呈三趾,颂不辍工,笔无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悦,流谦润下,潺湲皎洁,萍旨醴甘,冰凝镜澈,用之日新,挹之无竭。道随时泰,庆与泉流,我后夕惕,虽休弗休,居崇茅宇,乐不般游,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敕书。
《九成宫醴泉铭》的点画风格主要有三个:瘦硬、秀丽、温润。这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一笔或一字之内同时表现出这些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属于瘦硬书风。它的点画比瘦金体粗,比颜体字瘦,在肥瘦方面处于适中的状态。书法讲求笔力,笔力通过“骨”来实现。太肥容易无骨,太瘦骨易“折断”,肥瘦适中、骨肉匀称对于表现笔力较为适合。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一个特点是平正,平正与端庄意思差不多,是篆书、隶书、楷书等静态书体的共同特点。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九成宫醴泉铭》有平正的特点,但它的平正不是“初学分布”意义上的平正,而是“既能险绝”之后的平正,即平正与险绝的统一。这又分为两种情况:正中含奇和奇不失正。例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两个“饮”字。在左边的“饮”中,“欠”的最后一笔写成了反捺,与撇画距离稍远,从而将欹侧之势拉正。在右边的“饮”中,“欠”的最后一笔写成了直捺,因其“重量”较大,与撇画相接就能保证正势。
这两个字中,“食”都是正的,“欠”都呈左倾之势,整个字平正而不失活泼,这是正中含奇的两个字例。再如“武”字,戈钩与右上的打点造成左倾之势,但左边的三横左低右高,撑住了这种险情;同时,“止”的短横不是右昂,而是向右下顿,又在一定程度上拨正了三横的斜势;所以,整个字构成了奇中求正的典范。又如“分”字,每一笔都是斜的,但整个字却显得很正,这也是险中求稳的结体。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即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笔画往中宫靠拢,向四周放射,也称为辐射性结体。《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叅”“成”等字是紧结风格的代表。“叅”字的撇、捺、竖等笔画都非常明显地往中宫簇拥,而撇、捺又八字分散,显得很舒展。“成”字的短横、横折钩、戈钩和最后一点也是往中心聚拢,而戈钩修长,向左上和右下辐射,紧结给人以挺拔、舒展之感。此外,《九成宫醴泉铭》的竖笔一般呈背势,更增添了字的挺拔之感。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三个特点是纵长。《九成宫醴泉铭》多取背势,这是隶意的一种体现。因为带有隶意,所以《九成宫醴泉铭》具有高古的特点。但事实上,《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带有隶意,还带有篆意,这里的篆意指的是小篆的笔意。它有多种表现,例如全用中锋、圆起圆收、粗细一致、使转处为圆转、结体多向势、字形修长等等。《九成宫醴泉铭》的篆意主要体现在结体的纵长上,欧阳询将字形拉长,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复归——向小篆结体的复归。由于兼备篆隶笔意,因此《九成宫醴泉铭》更增添了古意。
《九成宫醴泉铭》是奉敕之作,为了庄重和严肃,必然会对碑石的大小、碑文的内容和字数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打好界格(确定字的大小)。书丹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其实并不属于章法,但会影响到章法。它对章法的直接影响就是行列问题。因为划好了方格,所以《九成宫醴泉铭》必然是纵成行、横成列,行距、字距的差别不会太大。又因为《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所以造成行距略大于字距。
《九成宫醴泉铭》章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大小适中且一致。在方格中写字,“如果把字写小了,尽管保持中正,却会显得全篇空荡,如同一个瘦子穿着一件肥袍子;如果把字写大了,又会显得全篇拥挤,如同一个胖子穿着一件瘦袄”。因为字形大小适中,所以《九成宫醴泉铭》显得疏朗开阔,却又不至于空荡似“溺水之禽”(王羲之语)。
《九成宫醴泉铭》章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每个字的体重基本相等。字的“体重”是视觉上的重量感,并不是物理的重量。例如上面的“询”字,左下方比较密,笔画相对细一些,右上方的“勹”笔画相对粗一些,所以整个字并不让人觉得重心失衡。就多个字来看,一般笔画少的字要写得粗一些,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细一些,这是为了保证它们的重量大致相等。
《九成宫醴泉铭》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欧阳询人到中年,书名播于世,“八体皆能”,至其晚年,其书法艺术水准已臻化境,书《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76岁,加之又是奉敇而作,更是用心,且此铭笔力刚劲清秀,结体险绝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势,又有南帖风姿秀雅之韵,故历代推为学书之正途、初学之典范。诸如“正书第一“唐楷之冠”“翰墨之冠”“楷书之极则”等美誉纷至沓来。后世科举考试写字的取法都以欧体为考卷之准绳,足见此书影响力之深远。
欧阳询(约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初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应召修书: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文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书法成就: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参考资料:
1.鸿蒙编. 多米格中国书法教程[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5.09.第60页| 2.王树海主编;沈文凡,李莹,沈文雪著,通赏中国书法,长春出版社,2014.01.第58页| 3.潘运告编著,古碑帖品评注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08.第82页| 4.王魏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3.第5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