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11:54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生平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
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着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着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
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陈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
名字由来
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原名徐寿康,6岁时便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17岁就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教师。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奋绘画,终于成了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去世
1949年,徐静斐作为南京军管会的派出干部来到安徽。和黎洪模结婚后,她就一直在安徽工作。徐静斐没有料到父亲的病情又会加重。1953年9月19日晚,徐静斐生了第二个孩子。而这时候,徐悲鸿已是生命垂危,北京的电报和信件不断地飞到安徽,但徐静斐一点儿也不知道。她本来身体就不好,生过孩子后,身体更加虚弱,连饭也吃不进去。因此,她丈夫就和领导商量,不告诉徐静斐这个消息,生怕她知道这不幸的消息会发生什么意外。
出院后,组织上把她安排在另一个房间里,不许她出门,为她的孩子请了一个奶妈,也顺便照顾她。待到满月后她看到电报和信时,徐悲鸿已在9月26日不幸去世了,而且追悼会也已开过了。
代表作品
《奔马图》
《群马》
《珍妮小姐画像》
《九方皋》
《田横五百士》
《负伤之狮》
《愚公移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