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2 01:19
重阳节是是拜神祭祖、孝敬老人、登高祈福的节日。重阳节当天会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放纸鸢、佩茱萸等活动。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始于西汉,已有2200年历史,源自天象崇拜,从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汉朝时重阳节习俗从宫中流传到民间;三国时,开始把重阳当作一个节日;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宋元明清时,宫廷、民间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重阳节。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06年,重阳节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12年,将重阳节作为老年节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总则中进一步明确,并于2013年7月1日实施。
1.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佩戴茱萸。这一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人们相信在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避邪消灾。茱萸通常被插在手臂上,或者制作成香囊随身携带,香囊内装有茱萸,这种做法被称为“茱萸囊”。茱萸具有微毒性,能够驱虫。与端午节佩戴菖蒲的习俗类似,重阳节佩戴茱萸的目的也是为了驱虫防蛀。
2.秋天的重阳节是赏菊和饮用菊花酒的好时机。这一习俗起源于陶渊明,他因隐居、诗歌、酒量以及喜爱菊花而闻名。后人效仿,逐渐形成了重阳节赏菊的传统。农历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
1、重阳节也叫做老人节或者登高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过去人们把九定为阳,而九月初九是两个九,所以叫做重阳,也是希望长长久久健健康康。
2、重阳节要做重要之一就是孝,它是老人节,也是告诉子女要多孝敬老人,帮助父母长辈做做家务、聊聊家常、关心老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多尽孝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传说中九月九是登高是为了避瘟疫,逃避祸难,而插茱萸叶子,瘟魔就不敢近身,喝菊花酒,就不会染瘟疫。所以就有了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4、重阳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要吃重阳糕,重阳天明时,父母会拿片糕放在子女额头上,口中念祝福语,希望子女百事高,步步高升之意。糕与高同音。有一些讲究的还制作九层重阳糕。
5、现在社会,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们的视野不再那么的开阔,再加上天气污染严重,所以重阳当天很多人会登高远眺,吸收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希望自己步步高。也是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对于远在他乡的人来说登高远眺也是对家乡亲人的一种思念。
一、九九重阳节是孝敬长辈的日子。
二、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寓意长久长寿,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四、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五、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3、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4、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5、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