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5 14:50
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社会越发展,个人越自由。
1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保护弱势群体,尤其是父系社会下的弱势男性。
否则,将会有更大一批单身男性产生。可以参考非洲酋长等经济落后地区,或者动物世界。
人类在并没有脱离动物范畴太远。
一个普遍现状,如果一个女人想嫁人,只要将选择标准放宽,总归都能嫁出去,不论美丑、胖瘦、年龄。
没结婚的,只有两个原因:不想将就和享受独身。
但若一个男人想娶妻,则非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或金钱,或地位,或其他专长。
2
但为何给人的感觉,女性在婚姻中属被动从属地位,经常陷入焦虑呢。
这要归于婚姻对于女性的三种需要: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
俗语云: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有限的生产资料掌握在男权手中,女子属于从属地位,大部分只作为男性附属存在,才会有女子如衣服之说。三从四德禁锢下,在家听丈夫的,丈夫不在听儿子的。
独身女性经济来源极其有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性被固化在相夫教子活动中。
在双方资源都不足时,男女通过搭伙过日子,来实现资源最大化,本质是1+1>2;但在女性经济独立的当下,依靠男性才能满足生存需要的情况越来越弱化,女性在传统的相夫教子之外,也要外出工作,从女性角度看,1+1<2,做何选择一目了然。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除了工具的制作、使用之外,还有逻辑思考和细腻的情感。孤独是对人最大的伤害,单靠生存物资,鲁滨逊在孤岛不可能存活27年之久,之所以没有发疯死掉,他救下的野人-星期五功不可没。这是人的心理需要,或称之为情感需要。
想要体会这点,只需关掉手机,闭门几天即可感受到。
但情感需要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有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对某些人来说,养个宠物就能寄托情感。
3
三种需要中,最让人害怕、无法承受的是貌似离我们最远的社会需要。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活在自我中,更重要的是活在他人世界中。与他人有了交集,人生才显得有了意义,别管这个他人是家人还是外人,是古人还是后人。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仍有不少人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他们很大可能性就是你身边无法逃避的父母辈亲人。
6.5日,现年60岁的舞蹈家杨丽萍(独身无子女),在某音平台上传了一段私人视频,评论区被点赞到第一位的却是下面这个:
生育问题通常会与女性晚婚或不婚挂钩,女性天然与此关联,但你认为偏见只存在女性身上么?不然,对男性同样不友好。
8月29日,已经退居二线的央视主播张宏民,因被拍到独自一人街头吃雪糕,被说成“失败者”、“晚景凄凉”、“无儿无女无贡献”。
现在都0202年了,为何有一部分的人观念却正在变得如此保守和陈旧?
简单聊聊杨丽萍吧,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杨丽萍:“你是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吗?”
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我看过她以前在洱海月亮宫的生活视频,宛如仙境,活得很真实,令人只有艳羡的份,她活出了我们想要却不得、不敢的生活。
有一种观点很偏激:“如果女性都不生育了那人类怎么延续?”
这种问题的可笑之处在于这种如果根本就不可能发生,随便换个主语就能看出它的荒谬之处。“如果所有人都不工作社会怎么进步?如果所有人都上大学,没人种地了怎么办?”
同理,如果所有人都有这种荒谬的问题,人类就不会进步,要不要考虑将这些人关起来?
社会越发达,女性自主权越大;经济越独立,婚姻对女性的价值就越低。
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她足够大,装得下多元文化。
我不是一个独身主义者,相反,我结婚8年,养育了2个孩子,也会有幸福也会有苦恼。
我不劝人独身,也不会劝人结婚,我只会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
有些人就想当生命的旁观者,单纯而美好。
笑看外界的评价,只为了欣赏,然后老去,不留一点痕迹在这世界。
有些人就想当生命的参与者,多彩而热闹。
跟随正常的生活轨迹,结婚,生子,享受和亲人爱人的互动和付出。
大家只是选择不同,没有谁对谁错,谁高谁低。
不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社会是个老人家,跟不上你的步伐,管它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