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04:58
孩子成长道路上,需要家长的悉心照顾与陪伴,发现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家长要及时纠正。有的孩子因为心理出现问题,导致自残,这样的行为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了家人。孩子出现了自残行为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情绪问题,家长一定要积极干预和治疗。如果主要的原因是发生了争吵、情绪比较激动、孩子心情烦躁,从而出现一些自残行为,这个时候可以给予言语上的安慰,多给予鼓励,然后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孩子有自由的空间。
17岁孩子有自残行为怎么办?
1、让孩子多听听音乐
音乐有疗愈的作用,有非常神奇的力量。像贝多芬、理查德克莱德曼、班得瑞的大自然舒缓音乐,或是星空、或是地中海水岸,让孩子的世界非常开阔。像野蜂飞舞这样的音乐,孩子的情绪会随着音乐的起伏得到舒缓、宣泄。
2、回应孩子的情绪和要求,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家长要引导孩子用语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说出来,家长认真倾听。当孩子情绪抒发出后,孩子也会变得冷静下来,这个时候再进行下一步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拥有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情绪的宣泄渠道并不是只有暴力自残这一条,抒发情绪应该以不应该伤害他人,伤害自己为前提。
3、学会与孩子沟通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家长可以寻找机会,最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同孩子进行沟通,询问一下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所导致孩子出现自残的行为。家长不要用质问的口吻去询问孩子,这样孩子不但不愿意沟通,还会加深对孩子的伤害,让孩子会变本加厉的出现自残行为。
4、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表达容易出现偏差,才往往导致孩子出现自残行为。所以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心中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引导孩子停止改正掉自残这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教会他们使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当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自残行为了。
5、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让他们也要学会爱自己
家长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爱的,被关注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学会爱自己。要真正地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爱自己、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尤其对于完美人格而言的孩子,不是做不好一件事情就认为自己不完美,给自己低评价,要学会真正的爱自己,追逐、追求却不苛责,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作为孩子也要明白这一点。
6、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并制定规矩
在教育孩子上,不是嗓门大,暴力指数高就能赢得胜利的。而是要会用方法。暴力责骂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要温柔而坚定地对待孩子,温柔是理解,坚定是底线,在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明确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告诉孩子界限在哪里,告诉孩子自残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是错误的。
17岁孩子有自残行为的原因:
1、发泄不良情绪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他们的感官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的提高,自我意识也在逐步的形成。但是在他们准备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做事情时,家长依然会把当成小孩子来看。长此以往,他们内心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就会寻求这种自虐的极端方式来发泄情绪,用来抵制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压力,达到二者的相互平衡。
2、引起他人的关心和重视
孩子会通过自残的行为引起他人的关心与重视,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家长也可以为老师。在学校的话,孩子的这种自残行为通常是为了直接吸引老师的注意,虽然有时候是无意的行为,但是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反而会增加孩子出现自残行为的概率。
3、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质量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主要依据。孩子早期的两种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家长的身上;当家长不能满足孩子这两种需要时,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感。孩子的自残行为,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行为,也来自于他们内心深处安全感的匮乏。
4、压力过大,无法喘息
孩子现在承担的压力非常大,让孩子觉得无法喘息,自我压抑。社会的价值观、金钱、地位这些都传递给孩子,家长把希望甚至压力都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在不适宜的年龄一方面承担着课业的压力,一方面承担外在世界传递的压力,孩子会觉得身心疲惫、痛苦。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5、表达能力不足,用错误方式表达愤怒
随着孩子逐渐萌发自我意识,但是却不具备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他无法清晰地表达他的思想,导致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的时候,孩子就会选择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发生打自己的自我攻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