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0:50
(宋赵佶《文会图》)
历史上的中国以农耕为主,佐餐工具很少用刀叉,而是用筷子。
(春秋箸)
筷子古称“箸”,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礼记》、《荀子》、《史记》等都有记载。《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公元前11世纪,纣王用的便是象牙筷。筷子的普遍使用,大约在汉代以后。
(银筷)
筷子的发明,民间传说: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以玉簪作筷;一说大禹治水,方便起见以树枝为筷。但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作为农耕民族,没有必要像游牧民族那样使用刀具,以竹木为筷,既经济,又实用。
(明代象牙筷)
“箸”改称筷子,明代文献有记载。陆容《菽园杂记》认为,水上行舟之家忌讳“翻”、“住”等,“箸”便改为为“快儿”。李豫亨《推篷寐语》则认为,“箸”与“滞”谐音,“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可见,“箸”改称“筷”,是一种雅化现象,体现的是一种文明与进步。
(长安南里王村出土文物唐墓壁画)
中国人不仅发明了筷子,而且还有“国标”: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七寸六分”,寓意“七情六欲”,这样人与动物的本质就区分出来了。传统观念中,做人是最重要的。
(清代龙纹刀箸)
筷子的使用,也是有约定俗成的规范。民间有“筷子十二忌”的说法:
1.三长两短。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筷子不能长短不齐地放在桌上。过去中国人死后要装进棺材,入敛前还没有盖棺材盖时,棺材的组成部分,前后是两块短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板。所谓“三长两短”,表示的是“死亡”
2.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食指伸出,这形象类于“骂街”,像是指责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3.品箸留声。把筷子含在嘴里回去嘬,并发出声响,会被认为缺少家教,是一种下贱的做法。
4.击盏敲盅。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类似乞丐要饭。乞丐乞讨时,常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发出声响,使引起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
5.执箸巡城。用餐时用筷子在来回菜盘里找菜,不卫生,也不文明,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6.迷箸刨坟。手拿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就像盗墓刨坟一般,同样是缺乏教养的做法。
7.泪箸遗珠。用筷子夹菜时,将菜汤落到其它菜里或桌上,是一种严重失礼行为。
8.颠倒乾坤。用餐时将筷子倒拿,有饥不择食之感,会被人看不起。
9.定海神针。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10.当众上香。用餐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如同于给死人上香,不吉利。在民间,不少地方人死后,头边要放“倒头饭”,筷子就是插在饭中的。
11.交叉十字。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吃官司画供时打叉,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尊敬的行为。
12.落地惊神。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也是严重的失礼行为。过去人们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都会立即祷告。
(清代核桃木雕五福捧寿筷子筒)
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如同严格的“国标”,得到中国人的普遍遵守。明人徐祯卿笔记《翦胜野闻》载:唐肃“食讫,拱箸致恭为礼。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
唐肃是明初有名的才子,好不容易有机会被明太祖朱元璋召来“侍膳”,结果在使用筷子时违反了“国标”,下场竟“罪坐不敬,谪戍濠州”,这处罚也是够重的。
唐肃其实并不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学问与修养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