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0:16
一说到刘禅,一定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个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却当了皇帝这样的一个人。而且有关刘禅的也有很多俗语成语,比如乐不思蜀等等,都是在笑话刘禅,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基本上也就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形象了。然而却还是有人提出,其实刘禅是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千古一帝”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刘禅实际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继承皇位是一个错误,阿斗将蜀汉拱手让给曹魏,还有人说,刘备选择阿斗是明智的,刘禅在位期间,蜀汉风调雨顺,政局稳定,刘禅还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哪个是正确的呢?
个人认为刘禅还不够资格称“千古一帝”,但是,他也不是汉献帝、曹奂等无能的亡国之君,分析如下。
和曹魏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东吴孙峻、诸葛恪专权相比,蜀汉在这40年中,几乎没有宫廷政变。刘备死后,“相父”诸葛亮掌权,把蜀汉内外治理得国泰民安,不需要刘禅多动脑筋。刘禅只需要逢年过节主持祭祀仪式即可。
在诸葛亮之后,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权,他们都能在刘禅的领导下安安分分地办事情,没有想过叛乱,夺权之类的事情。这40年中,刘禅始终牢牢抓着蜀汉朝政大权,没有旁落。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路,消灭诸葛瞻七万御林军,进入蜀汉腹地,包围成都。此时的刘禅面临两个抉择,即血战到底,还是开城投降。这是一个艰难的二选一,刘禅思索良久,不能决断。
这时的蜀汉,还有不少远在边关的精锐军队,如剑阁的大将军姜维、南中都督霍弋、巴东太守罗宪,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刘禅在成都组织御林军抵抗邓艾的进攻,与城共存亡,再发出勤王令,让这些边关军队回援,应该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邓艾军队,转危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选择了开城投降。其实早在刘备包围成都时,益州牧刘璋就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开城投降过。现在,刘禅也是同样的选择,他们都是为了保全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君主。
刘禅投降后,虽然经过钟会、姜维之乱,也没改变投降的事实。他于公元264年进入洛阳,受到晋公司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为安乐公。在宴会上,演奏蜀中乐曲和歌舞,这让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一个个低头流泪,沉默不语,而刘禅喜滋滋地欣赏乐曲。这时,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回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乐不思蜀”。刘禅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考验,如果自己一个回答不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自己一个人身死是小,如果连累了蜀汉旧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亲刘备当年“惊雷失筷子”的手法,来了个“乐不思蜀”,安全过关,得享晚年。《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总结: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千古一帝”那明显是夸大了,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说刘禅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也有失偏颇。
根据以上三点,刘禅应该是一个能掌控朝局,不被架空的皇帝。他还时时为自己的老百姓考虑,能认清时事,做出了恰当的选择,保全了益州老百姓,自己也安度晚年。他虽然不是“千古一帝”,也不是其余亡国之君那样的无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