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0:14
说到孙之獬其实很多人不认识,但是问题不大的,他其实是历史上第一大汉奸的,这个大家要清楚,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我们要怎么去看这个历史上第一大汉奸孙之獬呢?话说史上第一汉奸孙之獬到底有什么人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孙之獬是山东淄博人,天启年间中进士,授检讨,迁侍读。做官后拍马讨好当权的魏忠贤加入阉党。魏忠贤倒台后,崇祯皇帝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结果孙之獬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没过多久,朝廷下旨“削孙之獬籍”,让他回乡居住。
返乡居住的孙之獬并不甘寂寞,清军入关以后,孙之獬主动上表投降。新入关的清廷为收揽人心,正需要孙这样的明朝官员装点门面,于是接纳并让他当了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无耻的小人总是有其可恨之处,如果孙之獬也就这样投降满清的话,也只不过明末历史大变革中的一个普通贪生怕死卖国求荣之人而已。但他并不安心自己的礼部侍郎身份,为了讨好满清挖空心思,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标异而示亲”:自行剃发,留辫,甚至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大臣们上朝站班时,所有人惊愕的发现孙之獬居然摇身一变换成了满族人的装束。他本人却毫不以为意,反而厚着脸皮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结果被满族大臣赶了出去。自讨没趣的孙之獬悻悻然走回汉朝大臣队列,同僚们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面红耳赤,狼狈万状。
孙之獬恼怒成羞,向顺治皇帝上奏章奏请求在全国范围内给汉人剃发:“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之从陛下也。”摄政王多尔衮深以为然孙之獬的提议,决定改变入关初期的安抚政策,在全国推行剃发令。此令一下,无数血性的华夏后代就此失去了身家性命!鲁迅先生也因此评论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有人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孙之獬是明朝天启年间进士,从小受孔孟教育,又深受大明朝国恩,即使不能做到殉国效忠,也不能为了讨好主子,出卖自己的祖宗和灵魂。然而有才之人常见,有才有德的君子难得,而孙之獬正是这样一个有才无德的无耻小人,他行为的卑劣,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
为了奖励孙之獬的卑劣建议,清廷最后提拔他为兵部尚书。然而,出卖灵魂的人可能一时会得到主人赏识,但不会永远得到赏识。数年后,孙之獬在朝廷遭到弹劾,被夺职遣送回到老家淄川。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刚刚回到老家的孙之獬恰好赶上山东谢迁等人起义,有史以来第一大汉奸孙之獬就这样奇迹般地落入起义军民手中。
起义军民把对灭绝人性的“剃发令”的仇恨全部发泄到了孙之獬身上,《淄川县志》详细记录了孙之獬被杀的经过:孙之獬本人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义军群众痛恨他提议剃发令,于是在他光溜溜的头皮上用针戮满细洞,再用猪鬃替他重新“植发”,恨声不绝地骂道:我为汝种发!。
孙之獬自知难逃一死,于是骂不绝口,想激怒义军求死。义军又用针将孙的嘴缝上,最后将其凌迟而死。此外,孙之獬合家老小男女老幼上百口人也在期间被愤怒的民众统统杀死,所谓“皆备极淫惨以毙”。
明末大儒顾炎武听到汉奸孙之獬身亡的消息后,激动地写下了《淄川行》一诗: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讽刺的是,当孙之獬的死讯传到京城以后,清廷认为孙已经被削去官籍,不再是朝廷命官。最后顺治皇帝下旨给吏部,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旌表和抚恤。就这样,孙之獬这个以出卖祖先和灵魂为代价来换取好日子的汉奸,遭到所有人的唾弃,最终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英国乃至欧洲爱喝茶的好习惯,就这样被中国人培养起来了。但在几个世纪中,爱喝茶的欧洲人,却没有人见过一棵真正的茶树。以至于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相信:茶树有绿茶树和红茶树之分。绿茶树产绿茶,红茶树产红茶。直到多年以后,一个叫福琼的西方人,告诉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别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学家:绿茶和红茶,其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制茶工艺的不同而已。
三支大军,不多不少,整整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东路军3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中路军30万人,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西路军35万人,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