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05:00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的民间习俗及食物,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至节气的民间习俗
1.吃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很多地区都非常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
2.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3.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夏至节气吃什么食物
1、热面
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2、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3、夏至饼
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
4、荔枝
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在吃荔枝前后喝一点盐水或者绿豆水、冬瓜水、生地汤等有解暑的功效。
5、粽子
很多地区到了夏至之后都是有吃粽子的习惯的,并不是说只有端午才吃粽子。粽子所用的糯米和红枣其实都是比较阳性一点的食物,在夏至吃粽子,对人体也确实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6、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日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吃,既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7、生菜、凉面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凉面了,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寒凉而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的时候,凉面等食物就开始大卖了。
8、狗肉
夏至吃狗肉主要是流行在我国广东地区,广东地区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夏至狗,没路走”,说的就是夏至吃狗肉的风俗。值得注意的是,狗肉性热,夏至吃狗肉应该适可而止,不要食用过多,以免引起上火等身体不适。
9、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菜,寓意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0、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
夏至补水有诀窍
在炎热的夏季时节,汗液的大量排出会造成机体脱水,影响生理机能和运动状态。研究表明,如果脱水量达到体重的2%,机体的耐热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当脱水量达到4%时,会影响肌肉的耐力;而脱水达到10%时,则会影响协调能力,甚至使肌肉痉挛;脱水最严重的情况是使体温攀升、循环衰竭,甚至造成死亡。在锻炼的过程中,补水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饮水的温度要适宜。最好将水温控制在8℃——14℃,因为这一温度的水可以迅速地通过胃部。
第二,在运动之前先喝点水。可以在运动之前的10——15分钟内喝150——200毫升水。
第三,补水要遵循少量多饮的原则。运动中最好保持20——30分钟喝1次水,每次饮水150——200毫升。
第四,补充淡盐水。如果运动后水分和盐分损失较多,可以喝点淡盐水,或者在吃饭时的汤中稍微多放点盐。
夏至节气的民间习俗及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