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18:50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活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驱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在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吃粽子
说起过端午节,我们都会会想到的就是吃粽子。中国人民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定为端午节,粽子的 种类很多,在端午节前几天,左邻右舍的人们凑在一起相互包粽子,到端午节这天亲朋好友互相换吃粽子,谈天说地一起愉快地度过端午节。
插艾和挂柳条
端午这天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家的大门上插艾或者挂柳条,端午节挂柳条或者插艾是中国人的一 种习俗,据老人说这样有驱魔除妖的说法,其实艾叶的作用是有一定治病作用,医学上常用干艾叶为有疼痛患者的病人来进行针灸。
佩带香包
端午节小孩佩戴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包,香包是以丝布缝制面成的,香包内一般装有清香四溢的中草香药,听老人说戴五颜六色香包的人们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可以保安康。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点缀装饰的。
喝雄黄酒
每到端午节这天中国人民有好多人都要喝雄黄酒,听说雄黄酒是灭五毒的,传说有避邪之意。
旅游屈原故里
趁端午节假日可以去旅游,我们亲朋好友一起去屈原的故里湖北省秭归县属于宜昌市管辖。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我们可以真诚的怀念一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来个快乐的旅行。
绑花线
也是端午节的风俗,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当地端午节那天早上,大人们给孩子要在脖子和手腕及脚腕绑带三彩绳(红黄绿三色线拧成一股绳子,是专门在集市上买来的),以防蛇虫侵扰。
家人团聚
端午节是早已定为中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了,端午节会放假三天,这样就可以同家人一起享受端午节亲人团聚的温馨。如今的人都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来陪自己的家人,趁着这个端午节的放假三天,我们可以好好的陪伴家人了,和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愉快的端午节吧。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传统食品,就像过年必吃饺子、元宵节要吃圆宵、中秋定吃月饼一样。
粽子古称拨、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为人们把它包成棕搁叶心的样子,“棕”、“棕”谐音,形似棕搁叶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为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粘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关于粽子的来源,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5年),长沙地方有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并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吃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丝系牢,因为蛟龙最怕这样的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大家又一传十,十传百,并都按此照办,于是就产生了粽子。
其实粽子的产生比屈原活着的时代还要早。据有关文献记载,棕子最初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团状,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龙神。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