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15:46
1、首先看《法华经》。
2、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
3、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
4、……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
5、……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6、”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
7、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舍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8、 以下看《大智度论》。
9、该论基本上亦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
10、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
11、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
12、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
13、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14、”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
15、但两者的做法不同。
16、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兼为一切众生。
17、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
18、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便是不舍。
19、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与小乘。
20、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
21、这大慈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22、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入诸法,故不说“世间即是涅盘”。
23、大乘的智慧则深厚,能深入诸法,故说“世间即是涅盘”。
24、这“世间即是涅盘”的说法,与《心经》的“色即是空”的说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现实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
25、世间即此即是涅盘,故不必舍世间以求涅盘,涅盘的理想即在世间中。
26、不舍世间之意,至为明显。
27、 以下看《大乘庄严经论》论大乘佛教。
28、该论谓大乘佛教有七大义: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29、”所谓大义,即不同于小乘的特别殊胜的义理。
30、这七者是缘、行、智、勤、巧、果、事。
31、无著解释这七大义谓: “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
32、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
33、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
34、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
35、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无间修故。
36、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37、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
38、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盘故。
39、”此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行大与巧大。
40、行大是具足自利与利他行;巧大是不舍生死而不染,即是不舍生死烦恼,但亦不为其所染著。
41、生死烦恼实是就世间而言,不舍生死烦恼,其实是不舍世间。
42、故行大与巧大,都是不舍世间之意。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